线上培训机构切勿试探监管底线
近期,教育部在第15次线上巡查监管中发现130多条违规问题线索,主要表现为违规收费、利用暑假和国家法定节假日组织培训、无资质培训等。个别校外培训机构在政策执行上打“擦边球”,用“新瓶换旧酒”,甚至阳奉阴违搞“假整改”,产生的危害不容小觑。
自“双减”政策落地实施后,全国多地对“双减”改革进行了深入探索,因地制宜制定了许多措施,也陆续取得了新的进展。其中,校外培训的发展一直备受行业和社会关注。随着相关政策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学科类培训机构积极回应政策要求,及时认清定位并迅速调整发展方向,部分培训机构达到了成功“转型”。
但也要看到,校外培训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依然任重道远,“退费难”“占用节假日组织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培训”等问题是仍需下大力气加以解决。这些问题折射出,个别线上培训机构虽转为非营利,但逐利冲动仍在,仍以各种方式打“擦边球”出现违规行为,试探监管底线。
这些线上培训机构在高压态势下仍心存侥幸,利用家长对孩子学习的过分焦虑心理顶风作案,以违规逐利为目标,在阻碍教育培训行业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考验着相关部门的政策执行力与监督力。
暑期将至,作为“双减”实施后的第二个暑假,校外培训治理也进入新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教育部门要持续推进和巩固“双减”成效,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回头看”工作常态化,坚持力度不减、劲头不松。另一方面对各种违规行为要高度重视,从速从重处罚。相关部门可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如用直接退费、借助法律途径维权、提供置换服务等多种方式来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此外也要看到,“双减”的治理目标是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升培训服务质量也需同步发力。目前,部分城市已在探索开展校外培训服务质量评估监测,委托专业机构研制评价指标体系等,来推进科学量化管理,促进改革向纵深发展,不失为一个借鉴方向。
教育培训行业具有公益性质和公共服务属性,惟有不忘教育初心,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方能度过阵痛,开辟“新蓝海”。
财经视野
经济动态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