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十年磨一剑 新型人才向“新”而育

发布时间:2024-06-05 16:17:13|来源:|作者: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到来,莘莘学子十年磨一剑,盼来今朝试锋芒。几年后,又一批青年才俊将扎根各个行业,成为未来的新型人才,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根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为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进一步指明了路径方向;科技、人才、创新通过产业结合在一起,将有力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新型人才,“新”在哪里?

  在笔者看来,新型人才应该是“数智能力”渗透下的交叉复合型创新性的专业人才:需要掌握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一系列颠覆性的新技术和前沿科技;需要创新能力突出、善于解决复杂的交叉复合型问题;需要扛起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历史新使命。新技术、新能力、新使命,决定了新型人才的厚基础宽口径特征。

  从这个层面看,培育出能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任务和目标相匹配的新型人才,任重道远。同时,我们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提出新的期许:

  其一,高等教育可发挥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的三方面作用。对接体现新质生产力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及行业、企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高等院校可及时、精准地优化调整学科专业;提升师生数字化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素养,比如计算思维、架构思维等。

  其二,企业与高等院校“双向奔赴”,积极搭建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创新和“科教融汇”平台,加强企业“产教融合”平台的建设,第一时间把资源和要素做到协同化、联动化,真正实现“产学”一体化一线式的贯通。让科研人才“动”起来,让创新成果“转”起来,事半功倍,高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其三,落实企业、科研机构等用人主体的自主权,加大研发投入和激励制度建设,在持续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

  科技革命和数字技术相互叠加,不断演化、升级,要求企业、科研机构有一个稳定的科研团队做前瞻研究、战略分析。需要用人主体单位不但要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培育机制,还要在日常加大研发投入和激励制度建设,在持续创新中,自主培育领军人才。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上市公司全年研发投入合计1.60万亿元,整体研发强度2.21%,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研发强度分别为1.87%、4.86%、10.87%、5.03%。其中,科创板、创业板公司研发投入同比分别增长14.3%、10.23%。上市公司在有效激发创新热情方面也下足功夫,科创板超九成上市公司已通过第二类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工具激励人才,超六成公司的创始团队为科学家、工程师等。创业板去年共推出股权激励计划228单,涉及员工4.4万人。

  其四,探索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突出新型人才评价的专业导向、市场导向和社会导向,打造更加优良的人才生态。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产权、尊重新型人才、尊重自主创造的科学理念、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综上,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新质生产力向“新”而行 ,新型人才也应向“新”而育。(赵学毅)

财经视野

经济动态

新闻排行

关于我们

北京华宇时尚广告传媒有限公司

京市怀柔区南华园四区附近

邮政编码:101499

网站信息

环球经济网-环球经济门户网站

www.chinahqjjw.com

京ICP备19024101号-3

环球经济网 ©2018-2021 版权所有

环球经济网 Copyright ©2018-2021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