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我国在研创新药数量居全球第二 生物经济发展有了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2-05-10 16:09:51|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在今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目前我国在研的创新药数量居全球第二,在基因检测、超级稻、人工合成淀粉、疫苗等领域已形成比较优势。

  当前,生命科学已成为前沿科学研究活跃领域,生物技术成为促进未来发展的有效力量。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于5月10日对外公布。

  王翔表示,《规划》制定了“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概括起来是“5个新”:生物经济总量规模迈上新台阶,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升,年营业收入百亿元以上企业数量显著增加;生物科技综合实力得到新提升,生物产业研发投入强度显著提高,区域性创新高地与产业集群的数量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生物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新跨越,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更加广泛惠及人民健康、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生物安全保障能力达到新水平,基本建成国家主导、防控兼备、多元立体、机制顺畅、基础扎实的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生物领域政策环境开创新局面,体制机制和制度环境更加优越,生物技术市场交易更加活跃,审评审批、市场准入、产品定价、市场监管、产权保护等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入。

  《规划》要求,到2035年,我国生物经济综合实力稳居国际前列,基本形成技术水平领先、产业实力雄厚、融合应用广泛、资源保障有力、安全风险可控、制度体系完备的发展新局面。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王翔认为,对于发展壮大生物经济来说,“创新”就是“牛鼻子”。

  王翔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物经济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就。青蒿素实现了我国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目前在研的创新药数量居全球第二。同时,生物技术也有力地支撑新冠疫情的防控。

  当然,我国生物经济创新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王翔举例说,当前我国原始创新能力仍较为薄弱,基础生命科学理论、底层关键共性技术、高端仪器和试剂、生物信息资源等积累不够,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仍不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还比较少,百年疫情冲击国际开放合作等不利因素。

  因此,《规划》强调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科研攻关机制,加快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水平。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度,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开展前沿生物技术创新。

财经视野

经济动态

新闻排行

关于我们

北京华宇时尚广告传媒有限公司

京市怀柔区南华园四区附近

邮政编码:101499

网站信息

环球经济网-环球经济门户网站

www.chinahqjjw.com

京ICP备19024101号-3

环球经济网 ©2018-2021 版权所有

环球经济网 Copyright ©2018-2021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