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构建更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发布时间:2022-03-15 09:10:05|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张占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市场经济。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就是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更高起点

  一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就经济领域而言,一方面,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深入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科技等一大批新技术不断涌现,高精尖技术飞跃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速度不断加快,并且推动产业组织形式发生颠覆性转变,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面临新一轮重组,导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加大。必须抢抓新一轮产业和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建立起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抵御能力更强,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另一方面,全球化治理结构正在加速调整。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繁荣发展,投资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动日益频繁,经济资源通过世界大市场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同时,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趋势加剧、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等问题也为全球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性。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力求实现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更好发挥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作用。

  二是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中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尽管我国培育出了涵盖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但我国市场经济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问题。不平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各种结构性体制机制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其二,城乡和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市场机制发挥的作用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其三,在市场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上,不同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在更高层次需求的满足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背景下,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保障公平正义,增进全社会福祉,更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全体人民共享市场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三是在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中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构建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新要求。其一,市场经济运行主体的高质量,即一大批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能够在市场经济运行中脱颖而出,为市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其二,市场体系的高质量,即高标准的市场体系,包括健全的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的要素市场制度等。其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高质量,即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和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功能可以得到有效施展。其四,市场经济运行环境的高质量,即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能够得到满足,助力市场主体的活力迸发,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其五,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的高质量,要求建立起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包括创新调控理念、调整调控目标、转变调控方式和完善调控手段。

   更高层次

  一是全面深化所有制结构改革。一方面,要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性地位。公有制经济对于调节利益主体矛盾、减少市场无序竞争状态、促进市场经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协调统一具有关键作用。而公有制经济的核心载体是国有企业,要通过深化改革增强其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增强非公有制企业活力。目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产值在国民经济占比较大,非公有制企业对财政税收和就业吸纳的贡献不断增加。非公有制经济是破解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活力不强问题的一剂良药。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激发非公有制企业活力,充分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能。

  二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改革。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之所以选择市场经济,是因为迄今为止的历史证明市场经济是有效率的经济,是可以强国富民的经济。然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强调的是天下苍生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因此,我们必须对市场经济进行改造,创造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目标是,既要不断解放、发展和保护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

  三是全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按劳分配为主体是由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所决定的,而由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便要求建立健全与之相匹配的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在要素市场中,一切生产要素都可以作为商品参与流通过程,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要素的价格直接决定了其所有者的收入水平,因此生产要素也要参与收入分配,从而实现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有机结合。

  四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要在更高层次上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核心就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强化竞争性政策的基础性地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提供体制机制上的可靠保障。包括建立健全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企业产权制度,充分发挥产权制度约束、激励和有效配置资源等功能;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为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扫除制度藩篱;建立健全竞争政策实施机制,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

  更高目标

  一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与高质量发展目标相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一道,共同肩负起新时代推进我国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支撑和指引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一方面,要利用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激励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要正确引导市场经济运行,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更好地解决以市场机制低效、微观主体活力不强、宏观调控失度为代表的突出问题。

  二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党的十九大强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全面完善产权制度要放眼于现代产权制度构建的总体目标,实现有效激励,充分激发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动力。一方面,要在国有资产产权、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农村集体产权方面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在收益获取、转让交易等方面订立完备的规则,明确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规范。另一方面,通过优化产权结构,厘清出资人、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权责关系,明晰资产支配权、转让权、收益获取权等权利义务,建立各市场主体间制约监督的长效机制。此外,要通过法治化手段加大对侵害产权行为的惩戒力度,实现产权有效保护,发挥法治在产权激励保障方面的根本作用。要围绕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破解我国要素市场长期形成的突出结构性难题。一方面,提高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另一方面,针对不同要素的特点和联系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实现公平自主有序流动基础上要素价格的市场决定,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是处理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伴随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成为当代中国最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一,准确把握改革力度。一方面,要深化对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财税金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要充分把握改革的关联性,既要下定决心锐意改革,又要审时度势,稳步推动渐进式改革。其二,理性认识发展速度。一方面,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仍然要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保持合理速度的经济增长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提高质量和效益成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命题,市场经济改革要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其三,高度重视社会可承受的程度。一方面,社会和谐稳定是改革发展顺利推进的前提和基石,稳定的社会环境得到有力维护,才能不断为市场经济改革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改革与发展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新时代要依靠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市场经济的活力,同时通过推进改革为市场经济发展培育新动能,从而更好地处理社会主要矛盾,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其四,近些年,世界经济格局更加曲折复杂,保证国家发展安全显得特别重要,要落实国家总体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安全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加强产业和金融安全建设,确保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更加完备

  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针对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聚焦发力,这对改革顶层设计和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是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新时代背景下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要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构建更加系统完备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以实现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终极目标。其一,正确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系。要着眼于既定目标,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优势,解决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的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其二,正确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关系。提升制度供给质量,释放制度激励效能,为营造公平化法治化的市场环境提供有力保障。其三,正确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通过完善改革推进机制和改革激励机制,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鲜明制度优势有效转化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治理效能,为推进更加系统完备的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二是发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各项政策举措的联动效应。其一,发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联动效应。以所有者结构、收入分配制度和市场运行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集中体现,要坚持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激励制度创新,提高制度供给的质量,为市场经济活力迸发创造有利条件。其二,发挥产权、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的联动效应,营造利于良性竞争市场环境,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其三,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系统集成。通过消除市场壁垒,发挥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和建设高质量商品服务市场等举措的联动效应,实现要素价格的市场决定,促进自主有序流动,保障要素资源配置的高效公平。其四,发挥政府宏观经济治理各项举措的联动效应。实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科技创新政策、产业政策、政策区域等政策措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有效弥补市场机制缺陷。其五,发挥民生保障制度举措的联动效应。构建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为全体人民谋福祉。其六,发挥对外开放战略举措的联动效应。借助“一带一路”和对外开放高地建设,实现与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接轨,助力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以更高水平开放型市场经济新体制促改革、谋发展。其七,发挥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联动效应。通过市场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及监督制度机制的建立,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三是实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集成、政策集成、效果集成。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中,要考虑各项政策举措间的关联性,使各项制度机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强大政策合力。其一,实现目标集成,即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统一,紧紧围绕重点领域的突出问题,将制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各项举措的目标有机统一起来,然后朝着既定目标指引的方向逐步推动各项措施落实。其二,实现政策集成,即发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各项具体政策间的协同效应,打好政策“组合拳”,巩固和深化在扫除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性障碍和政策性创新方面取得的改革成果。其三,实现效果集成,即按照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对照检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各项举措的实施效果,让各项改革举措产生积极的化学反应,实现由“相加”到“相融”的实质性转变。

  四是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需要资本的配合和支撑,需要资本创造更多的生产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可以说,资本的力量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能够提升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能够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动力。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资本的负面作用、消极作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既要调动资本推动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又要控制和消解资本的负面作用。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其野蛮生长。

  更加成熟

  一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发挥两个比较优势。一方面,建立有效市场。要尊重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利用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有效调节市场经济运行。另一方面,打造有为政府。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增强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前瞻性、系统性和协同性,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的治理能力。

  二是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化、法治化建设。保障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必须牢牢抓住制度建设这条主线。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化建设。要通过制度创新,做出符合现代化经济治理体系要求的制度安排,实现产权的有效激励和市场准入的放宽,从而打破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制度藩篱。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化建设。法治是市场经济各项制度顺利落地见效,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朝着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方向前进的根本保障。只有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引入到法治化的轨道上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制度优势才能真正转化为经济治理效能。

  三是加快制度型开放,努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当前国内国际形势都发生了很多变化,特别是国际环境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会。要更好地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就要加快制度性开放,也就是要由我们过去的商品要素型开放走向制度型开放,即向标准、规则、管理等制度方面开放,以体现出我们更大的决心,更广的胸怀和更坚定的实际行动。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财经视野

经济动态

新闻排行

关于我们

北京华宇时尚广告传媒有限公司

京市怀柔区南华园四区附近

邮政编码:101499

网站信息

环球经济网-环球经济门户网站

www.chinahqjjw.com

京ICP备19024101号-3

环球经济网 ©2018-2021 版权所有

环球经济网 Copyright ©2018-2021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