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阅读“县”场 播撒文学种子
江苏昆山,连续21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榜首,2024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380.17亿元,集聚众多高精尖技术企业。当这样一个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县级市与科幻文学相遇,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日前,中国作协“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活动走进昆山,中国作协科幻文学委员会主任、雨果奖得主刘慈欣与银河奖终身成就奖得主王晋康等知名科幻作家,走进当地学校、书店、科技企业,通过名家读者交流会、科幻文学沙龙、文学讲座等活动,与当地读者共同开启一场开拓视野、连接未来的思想盛宴。
走进阅读“县”场
秋末冬初的昆山,气温尚且舒适,桂花依旧飘香。正式活动开始前一晚,在昆山市民文化广场,中国作协社联部与当地作协、文联共同策划的科幻主题“夜跑+电影放映”预热活动,吸引众多市民参与。
“电影《流浪地球》前两部上映时我太小了,还看不懂。今天路过广场,看到有放映活动,就想好好感受一下这部硬核科幻电影的魅力。”正在读小学四年级的陈乐嘉说。
“叔叔,您可以带一本杂志回家自己看,也可以给家里的孩子看!”“宝贝,给你一本《扬子江诗刊》,回去让妈妈读给你听,把生活过成诗。”在观影场地旁边,志愿者徐莺正在向市民朋友推介文学期刊。
“赠书活动的热度远超预期,大家对《钟山》《雨花》《扬子江诗刊》很感兴趣,大约1小时,我们准备的文学期刊就已分发完毕。”徐莺说,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阅读,“当市民朋友,尤其是小朋友,从我手中接过文学书籍,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当晚,《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刘慈欣还“闪现”昆山文联文艺会客厅,将那里的观影讨论活动气氛推向高潮。对于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给受众带来哪些影响这个问题,现场观众纷纷表示,能够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提升想象力。
本次“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活动为期3天。除了与市民读者的互动,刘慈欣、王晋康等科幻作家还走进昆山杜克大学、昆山市瑾晖实验小学等地,与学生、科幻文学爱好者和科技工作者等展开深入交流。
“文学‘县’场的‘xiàn’一语双关,是现在的‘现’,也是‘县’城的‘县’。”中国作协副主席邱华栋表示,在昆山这一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的“现场”,科幻名家的抵达,不仅有助于打开县域发展的新视野,同时也可以播撒科幻的种子,激发大家对科学的兴趣。
抵达“县场”,文学才能更好地“在场”。邱华栋介绍,中国作协自今年9月以来,已在江西修水、新疆吉木萨尔、河南西峡、云南弥勒,连续举办4场“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活动”,邀请名家走进县城,与读者和基层作者畅谈文学,将“需求端”与“供给端”有效对接,实现文学资源的“精准滴灌”,助力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搭建对话桥梁
“大刘来了!”“真的来了吗?”“快,把设备再调试一下!”……昆山杜克大学礼堂前,来自昆山中学的学生们正在布置文学市集,随着被读者们亲切称为“大刘”的刘慈欣的到来,人群开始沸腾起来。
来自物理、计算机等社团的高二学生孔奕博、徐飞、汪嘉锐和林鸿镔向刘慈欣展示了自己组装的航天模型、望远镜等设备。“我们是从初中开始看科幻文学的,从作品里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大学后,我们想继续学习物理学的相关专业。”他们说。
在随后的交流会上,刘慈欣与“外卖诗人”王计兵、科技工作者陈钢围绕“遥望星河 执笔人间”的主题,与科幻文学爱好者展开了深度对话。
“我一直在努力写作,当前,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有时候科幻小说刚写出来,就变成了‘纪实文学’。”刘慈欣首先回答了读者最关心的“下一部作品何时发表”话题,他坦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给以科技创想为核心的传统科幻小说创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在小说《三体》中,刘慈欣曾创作了诸多诗篇。谈起科幻诗与现实题材诗歌的异同,王计兵表示,刘慈欣的科幻诗运用了很多“具有新鲜感”的比喻,比如“时间上有美丽的条纹,摸起来像浅海的泥一样柔软”一句中,把“时间”比作“浅海的泥”。“大刘负责想象天空,我描写大地,两种创作相互依靠。”王计兵的发言获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大刘老师,你现在最关注哪些前沿领域?”“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是否会导致人类的想象力和社会活力被削弱?”“昆山正在建设科创之城,这个过程中是否也需要科幻文学的滋养?”在互动提问环节,学生们和科技工作者“追”着刘慈欣问个不停,刘慈欣也一一给予回答。
刘慈欣说,他正在关注航天技术和可控核聚变领域,航天技术的发展支持人类进一步探索宇宙,而可控核聚变则为航天探索等领域提供能量。对于科技带来的影响,刘慈欣表示,科技固然会改变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但人类未来的生活形态,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自己的选择。在激发想象力、培养创新精神方面,刘慈欣认为,科幻文学能够起到“很微小,但是也很珍贵的作用”,要鼓励青少年阅读科幻作品,同时推动影视转化,进而让科幻文学不断繁荣发展。
科幻与科学的碰撞,无疑是精彩又奇妙的。
当科幻作家王晋康走进一家科技企业,戴上AR眼镜后,一块“巨大”的屏幕呈现在他眼前,通过不同手势,便可操作屏幕实现相应功能。“很清晰、很沉浸”,王晋康不禁感慨,自己在1997年创作的《七重外壳》中的部分场景已然成为现实。
“我们公司几乎所有人都是科幻迷。”该企业负责人李伟说,对于科技工作者而言,有时候科幻作品,甚至是漫画作品中的一个场景,都能成为产品开发的灵感来源。
“看来,自身是科幻迷的科技工作者更容易成功?”王晋康笑着寄语大家:“希望你们始终保持思维的活力。”
播撒文学种子
当著名作家与文学“县”场相遇,不仅能带来思想的交流,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文学的种子播撒得更深、更广。
陆逸航是昆山中学的一名高一学生,从小就爱阅读科幻文学作品,大约1个月前,他刚刚组建了科幻文学写作社团“北海科幻”社,社团名字的灵感来源正是刘慈欣笔下的人物“章北海”。
“大刘老师,我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读您的作品,‘入坑’作是《全频带阻塞干扰》。这是我拼装的《三体》恒星级战舰‘自然选择’号模型,这张手绘海报汇集了您多部作品里的金句,这是我们社团成员合作完成的科幻小说《桃花源记》《永恒不再》……”当刘慈欣来到陆逸航所在社团的摊位前,他激动无比。
更让陆逸航骄傲的是,刘慈欣在他们创作的科幻小说上留下了自己的签名。“这是对我们这个年轻社团最好的鼓励,我们接下来要努力创作出更多有意思、有深度的科幻作品。”他说。
在玉山书房大渔湾店,科幻作家苏学军、程婧波、李易谦和读者分享了各自走上科幻文学创作之路的缘起,并探讨了科技在科幻文学作品中所承担的角色、如何保持超前的想象力、如何平衡科学逻辑和文学表达等有关科幻文学创作的技术性问题。3名作家金句频出,现场观众不时投以掌声和笑声,很多观众一边提问一边记笔记,笔记本写得满满当当。在热烈的氛围中,这场交流比原定时间“拖堂”了半小时才结束。
“和作家们面对面交流,探讨人物设定逻辑、故事情节走向,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创作时的心路历程,窥探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情感,这对读者来说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文学爱好者刘女士是一名新昆山人,听说科幻作家要来昆山,她和女儿第一时间就报名参加。在她看来,这样的活动对当地读者群体的培养很有帮助。
“科幻是站在科学巨人的肩膀上眺望未来,科幻尊重科学事实,遵循科学逻辑和科学理性进行推理。”在昆山市瑾晖实验小学,王晋康以“孩子们为什么要读点科幻”为题,给小读者带来了一场深入浅出的文学讲座,并耐心地与孩子们探讨他们的“奇思妙想”。
听完王晋康的讲座,台下的学生们若有所思。昆山市葛江中学的初二学生王曜说,回去后,他会多读一些科幻文学作品,“开拓视野,同时也增强思维的逻辑性”。
正如王晋康所说,科幻文学可以在“润物细无声”中传播知识,在读者心中种下一颗爱科学的种子,有了这颗种子,只要遇上合适的阳光雨露,它就会自己发芽生长。
著名作家抵达“县”场所带来的文学效应,也恰如此。
◎记者手记
双手捧着自己和小伙伴共同创作的科幻小说,一遍遍看着刘慈欣刚刚签下的名字,高一学生陆逸航难掩激动。
作家与读者相遇的这动人一幕,让我和在场的同行纷纷举起手机记录。
在江西修水,基层作家捧着自己的手稿向作家阿来请教;在新疆吉木萨尔,作家龙一与众多文学爱好者围坐夜话;在云南弥勒,一名退休教师特地找到作家刘亮程和范稳表达感谢,因为教书时,他曾以他们的作品为例与学生讨论文学创作……在“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相关活动中,这样的温暖瞬间还有很多。
这些瞬间让我们看到,看似安静的书写和阅读,能够创造多么美好的连接,产生多么强烈的精神共鸣。
正如中国作协副主席邱华栋所说,县城是亿万人民生活的家园,也是蕴藏无数故事、充满生命张力的素材富矿和灵感源泉,它连接乡土和都市,构成坚固厚重的文学基座。
公共服务“沉”下去,文学生态“活”起来。当更多文学作品与读者在“县”场相遇,就代表着有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当更多文学之光照亮基层作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县”场故事被书写、被看见。
期待中国文学在不断扎根的过程中,绽放更加绚丽的时代之花。
财经视野
经济动态
新闻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