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部因素掣肘减弱 我国整体通胀压力明显可控
美联储超预期紧缩及输入性通胀压力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几何,会否再次降准、降息,还会储备哪些增量工具?2022年行将近半,下半年货币政策将如何实施牵动投资者神经。
专家表示,在通胀压力可控、美联储加息周期外溢效应已过顶峰等因素作用下,下半年稳健货币政策将继续加大实施力度,调控空间充足,降准降息仍有可能,应对不确定性风险的增量工具有预案,将为稳经济和助企纾困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内外部因素掣肘减弱
政策空间足
展望下半年,内外部因素对货币政策的掣肘将有所减弱。业内人士表示,从国内看,物价有望保持温和走势;放眼海外,本轮美联储加息周期的外溢效应已过顶峰。综合而言,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空间充足,施策重点仍将聚焦稳增长,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梁中华认为,虽然我国存在结构性的大宗商品涨价压力,包括基建投资发力或逐步对工业品价格形成拉动、部分农产品供需结构偏紧等,但我国整体通胀压力明显可控。
“下半年物价有望保持温和走势,为货币政策调控提供空间。除支持小微企业等结构性政策继续发力外,三季度降息、降准等总量型货币政策也有可能加大力度。”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
美联储即将召开6月议息会议,市场人士普遍认为美联储将加息50个基点。美联储进一步释放政策收紧信号,会否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产生不利影响?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表示,下半年美联储货币紧缩措施难有超预期之举,接近年末时可能逐步减弱。本轮美联储加息周期的外溢效应和冲击已过顶峰。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应更加聚焦国内,特别是在经济修复过程中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推动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此外,美联储加息可能导致的中美利差倒挂的影响也在减弱。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中美利差阶段性倒挂并不会成为宏观政策的掣肘。接受短期的利差倒挂,同时国内宏观政策抓紧窗口期持续发力,用短暂的时间窗口换取未来经济的平稳增长和资本流动的稳定更加重要。
多措并举降低融资成本
上半年降准、降息、上缴结存利润等措施“多箭齐发”,下半年降准、降息的空间还有多大?专家预计,后续降准、降息仍有空间,以推动企业融资成本下行,但将视经济运行情况而定。
明明认为,降准需把握节奏,综合考虑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信贷需求修复、政府债券集中发行、MLF集中到期等因素。“年中和年底前后是上述因素集中出现的时段,或许是降准落地的适宜窗口。”明明说。
今年以来,MLF利率和LPR均有所下行。在金融管理部门多次强调继续推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情况下,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下半年降息仍有空间。黄文涛表示,在美联储货币紧缩压力缓解、国内发力稳增长的背景下,下半年MLF利率或小幅下调一次。
由于5年期以上LPR与房贷挂钩,因此市场对LPR是否下行颇为关注。信达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解运亮认为,新一轮LPR下行的抓手或为存款利率改革。当前银行面临的流动性和资本约束均不强,改革机制将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有望进一步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为LPR下调创造空间。
解运亮进一步分析,相比1年期LPR,5年期以上LPR再度下行的可能性更大。原因在于今年以来短贷需求不弱,1年期LPR下行的必要性并不强,而5年期以上LPR下行对于稳房贷和稳预期的意义重大。
增量工具有预案
下半年,除了运用好已有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外,为应对不确定性风险,增量政策工具的储备是必要的。此外,结构性工具也有新设或新增额度的可能性。
“货币政策并非只有降准和降息。”光大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旭认为,从历史经验看,增量货币政策工具的谋划常常会超越市场的固有认知。比如,2014年人民银行创设抵押补充贷款(PSL),2015年设立国家专项建设基金,2020年推出了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
明明表示,综合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以及各类专项再贷款,今年有接近1.3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可供使用。此外,后续结构性工具仍有新设以及新增额度的可能性。
东吴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陶川认为,根据过往经验,同时结合《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内容看,通过PSL对特定领域及部门提供稳定长期资金是未来货币政策可以选择的方向之一。若人民银行重启PSL,其资金投向将不仅仅用于棚改,也将对交通基础设施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倾斜。
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认为,为补充下半年可能存在的资金缺口,或出台类似PSL的政策安排。
财经视野
经济动态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