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助力“海上粮仓”迈向“深蓝”
水产品是人类获得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海水养殖是我国水产品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辽阔的海洋意味着蓝色的“粮仓”。全球首艘10万吨级大型深远海养殖工船“国信1号”、休闲型海洋牧场综合体项目“耕海1号”、渔旅融合深远海养殖装备“闽投1号”……国企投资建造的深远海养殖平台正勃兴发展,助力“海上粮仓”迈向“深蓝”。
一年在海上航行近7000海里,由青岛国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的“国信1号”成为移动的“海洋牧场”。该公司副总经理董韶光介绍,“国信1号”以“船载舱养”的模式实现了“在船上养鱼”。甲板下,鱼群游弋在新鲜海水中,大型进排水设备让海水不断在船舱内循环。大黄鱼、石斑鱼、大西洋鲑等名优鱼种自由游动在近9万立方米的养殖水体中,大黄鱼年产量达到3700吨。
“国信1号”在设计上兼具自航式移动和锚泊固定两种模式,根据水温、洋流、气候等条件自航转场,游弋在黄海、东海海域,遇台风赤潮等还可主动避让。此外,“国信1号”已覆盖养殖链条前后端,鱼苗入舱、投喂养殖、起捕、加工等环节都能在船上进行。
乘船从福州市连江县筱埕镇定海湾海域出发,约20分钟便看到“闽投1号”庞大的钢构基座,养殖大黄鱼在深海自由游动。
“闽投1号”的投资方——福建投资集团总经理陈躬仙说,“闽投1号”是半潜式渔旅融合深海养殖装备,分为水上休闲区和水下养殖区。甲板可活动面积约3000平方米,配套海景客房、海上餐厅、亲水平台、智慧渔业体验中心等设施,水下养殖水体6.2万平方米,年产大黄鱼600吨。平台布设海域水质更优、流速更快,养殖水产品从传统小网箱搬进了更深更远的“家”,肉质口感接近野生。
深远海养殖平台的优势不止于此,科技为养殖增添智慧成色。在“闽投1号”智慧渔业系统显示屏上,大黄鱼在水下活动的场景和各项养殖数据一目了然。这是因为平台安装了声呐、海流监测和传输设备,水温、水质和鱼群情况等数据实时传输至系统。
中国渔船渔机渔具行业协会会长李杰人认为,深远海养殖以重力式网箱、桁架类网箱及养殖平台、养殖工船等大型渔业装备为主体,以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技术为支撑,能有效拓展养殖空间、提供更多的优质蛋白。
养殖平台具有装备先进、集约高效、布设灵活等特点,同时也面临着投资体量大、建造难度高等门槛。在近日举办的2023世界航海装备大会上,不少国企负责人表示,深远海养殖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装备重投资、技术要求高,积极探索推进工程化养殖展现了国企担当。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温刚在大会主论坛上表示,中船集团与福建等沿海省份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正在按照协议的安排积极推进深海养殖、智慧海洋等领域的深入合作。董韶光介绍,“国信1号”总投资约4.5亿元,以养殖工船的模式进行深远海养殖探索。陈躬仙说,“闽投1号”投资约8000万元,是全国首创租赁模式渔旅融合的首台套装备,是渔业养殖的一次全新探索,“我个人更喜欢称之为‘探索者1号’”。
从命名不难看出,众多深远海养殖平台都冠以“1号”,体现了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融合探路的探索性和示范性。参与“闽投1号”建造的福建省船舶工业集团深海装备养殖工作专班负责人李柳根回忆,在研发建造之初,集团面临着“怎么造?造好是否有效益?市场前景如何?”等多个“问号”。建造全国首台智能化渔旅融合的半潜式深远海养殖平台,团队没有多少样板和先例可参考。面对未知,建造团队投入到研发工作中,不断突破技术难点,“干成了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
今年6月,农业农村部等8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意见》,围绕深远海养殖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出全产业链全环节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重点任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建成重力式网箱2万余口、桁架类网箱40个、养殖工船4艘,2022年全国深远海养殖水体4398万立方米,产量39.3万吨。
财经视野
经济动态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