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叙事叠加估值优势 外资持续加仓中国资产
伴随着中国资产价格重估叙事和中国资本市场科技叙事的日益明晰,越来越多的全球资本把目光重新投向中国市场。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经济的韧性和中国科技企业所展现出来的科技创新能力,将使全球资本加大中国资产配置成为长期趋势。
“过去一个月,我们在美国和亚洲开展了多次路演,与不同的投资者进行交流。总体而言,投资者对中国股票的兴趣浓厚,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认同我们对市场更乐观的展望。”瑞银投资银行中国股票策略研究主管王宗豪表示,反内卷是大多数会议讨论的重点话题,投资者也对中国的AI技术发展和资本回报发展感兴趣。在亚洲,投资者的情绪更加乐观,一些投资者看到新基金发行机会,投资中国带来的多元化优势和可投资公司的广度日益扩大得到认可。考虑到外国投资者继续低配、估值相对全球市场更便宜以及对美国进一步降息的预期,外资进一步流入中国市场的机会依然存在。
市场资金的流动正在印证这一变化。摩根士丹利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今年9月份,净流入中国股市的外资反弹至46亿美元,创下自2024年11月以来单月最高。截至9月30日,年内外资被动型基金累计流入180亿美元,远超去年同期。这一趋势表明,全球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信心正在恢复。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外资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101亿美元,尤其是5月和6月,净增持规模达到188亿美元,表明全球资本配置中国境内股市意愿增强。
与此同时,不少外资机构也在大力“唱多”中国市场。汇丰环球投资研究最新发布的“新兴市场投资意向调查”显示,在众多新兴市场中,中国股市成为全球机构投资者的首选。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看好A股市场前景,远高于今年6月调查时约1/3的比例。高盛策略师则表示,在宏观利好、仓位趋势和有利的季节性因素推动下,新兴市场股票和货币年底前将上涨。高盛将MSCI新兴市场指数12个月目标位从1370点上调至1480点,意味着有约10%的上涨空间。同时,高盛明确表示,在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及政策改革的驱动下,将对中国资产维持超配立场。高盛还预计,中国经济增长的良好前景叠加潜在的信心提升,可能带来超过2000亿美元的投资组合资金流入。
除了日益得到认可的科技叙事外,从估值水平来看,A股仍然具备显著优势。华西证券研究显示,截至9月30日,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的PE(TTM,下同)分别为16.62倍、31.79倍和45.44倍,均位于2010年以来的历史中位数附近,其中食品饮料、非银金融、有色金属等行业当前PE处于历史较低分位。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的PE则分别为12.13倍和24.56倍。相比之下,标普500、纳斯达克指数和道琼斯工业指数的PE分别为29.70倍、43.29倍和32.16倍,均显著高于自2010年以来的历史中位数。
业内人士普遍分析认为,全球资本加大中国资产的配置将成为长期趋势。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记者表示,从2023年的减持到2025年的持续加码,对于中国资产,外资正从“观望”转向“深度配置”,这是中美利差收窄、中国科创实力、中国经济韧性和高质量金融开放下国际资本的选择。中国科技企业的创新发展让外资看到了中国企业盈利的巨大潜力,中国权益资本市场的走强也提升了外资的信心。此外,互联互通扩容、ETF产品丰富等多种高质量开放举措也便利外资认知和配置中国资产。
他表示,长期来看,外资流入中国市场趋势将更加明朗。随着中国债券纳入全球指数权重提升、资本账户开放深化,外资持有中国资产比例有望逐步向新兴市场15%至20%的平均水平靠拢。未来,外资将更聚焦高质量资产,偏好中端期限债券和科技板块,呈现“长期持有、结构性配置”特征。中国市场的深度、广度和开放度,将持续吸引全球资本。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则对记者表示,外资加速流入中国市场,体现了其对于中国资产的看好,中国企业表现出来的科技创新成果和能力,极大地提升了全球投资者对于中国资产的信心。从估值水平来看,相对于其他市场,A股和港股均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杨德龙也认为,从长期趋势来看,外资流入中国资产的速度有望进一步加快。

财经视野
经济动态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