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巩固经济回稳向好基础
12月15日至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会议指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
作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运行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资源的安全稳定供应,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与战略性的核心问题。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统筹发展与安全,能源资源保供稳价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为巩固经济发展大盘、应对国内外风险冲击提供了坚实支撑。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恢复和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持续增强能源资源供应保障能力,既是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能源体系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
其一,随着国民经济稳步复苏,能源消费需求仍将持续增长。2022年,我国持续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充分显效,经济恢复发展信心和市场预期不断增强,能源消费需求也将持续增长。与此同时,随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能耗增长势头不断增强,能源资源保供压力进一步加大。2022年1至11月,全国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4.1%,远高于第二产业用电增速。其中,江苏、黑龙江等多个省份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用电量均增长10%以上,折射出数字经济发展的迅猛势头及数字能耗的快速攀升。
在此背景下,能源资源作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物质基础,其安全稳定供应对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其二,当前我国能源结构仍然以化石能源为主,能源体系调整需要以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为前提。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显著特征。初步测算,2022年前三季度我国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在82%左右,其中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超过50%。
一方面,高比例煤炭消费给我国碳减排施加了压力。我国积极推进能源体系清洁转型,加快煤炭清洁化发展。考虑到现阶段煤炭仍然承担托底保供的重要任务,煤炭清洁转型仍需以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为基本前提。另一方面,我国油气较为匮乏,原油对外依存度高达70%以上,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45%。油气资源的安全稳定供应容易受到地缘政治、极端天气、世界经济等外部因素影响,增强油气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势在必行。
其三,碳中和背景下的能源供需协同发展,对能源资源的安全稳定供应提出了新的要求。碳中和的统筹推进需要兼顾“五力”,既要依靠成长力、竞争力、协调力和持续力,也需要转型力的有效支撑。推动能源供需双侧协同绿色发展,是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内在要求。
面向碳中和目标,能源供需协同发展需要转变过去着眼于单一供给侧或需求侧转型、仅关注能源供需总量平衡的“被动式”协同方式,向关注能源双侧系统转型、能源结构供需平衡的“主动式”协同方式演进。但能源低碳转型及协同方式转变过程可能伴随着稳定电源支撑能力不足、配套能源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等问题。因此,在低碳转型过程中,更需要增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降低能源系统转型风险。
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现阶段我国能源发展特征,增强能源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应当通盘考虑、把握重点、统筹推进。尤其是要在煤炭产业转型、清洁能源发展、电力系统升级与储能产业发展等关键领域重点发力,巩固提升能源供给质量和供给稳定性。
第一,持续发挥煤炭主体能源作用,积极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
煤电是当前我国电力供应的最主要电源。2022年前三季度,煤电发电量占全口径总发电量的比重接近60%,在我国电力系统中承担着兜底保障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要正确认识煤炭的“压舱石”地位,因地制宜推动煤电机组发电能力的合理增长,充分释放煤炭先进产能,确保煤电的安全稳定供应。要进一步完善煤炭的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增强政府可调度储煤能力,完善储备调节机制,优化电煤供需动态调整,稳定市场主体预期,促进煤炭价格保持在合理区间。另一方面,要加快煤炭产业的转型升级,尤其是要加快煤电的“三改联动”,协同推进传统煤电机组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和供热改造,不断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降低能源低碳转型对能源资源保供的影响冲击。
第二,加快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部署,构建多元化能源供给体系。
一是要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布局,科学研究水、核、风、光等清洁能源产业的协同发展路径。尤其是清洁能源富集省份要加快构建多元化能源供给体系,强化多种能源之间的协同互补,避免单一能源供给结构影响地区能源资源的安全稳定供应。
二是要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在规划建设、重点发展大型清洁能源基地的同时配套推进分布式清洁能源发展。可以考虑通过资金扶持和政策激励等手段调动用电企业自建分布式电源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开发利用风、光、水能资源。
三是要结合各地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地热能、核能等清洁能源供热新方式,作为煤炭、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的重要补充。有条件的地区应该加快清洁取暖和散煤替代,通过多种方式加大清洁取暖的金融扶持,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清洁取暖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
第三,加快电力系统数智化转型,统筹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
首先,要夯实电力基础设施对能源保供的支撑作用,积极推进特高压工程建设和跨区域联网,提升跨区跨省输电能力,促进电力互补互济、调剂余缺。通过促进能源资源在更大范围上优化配置,全力保障电力系统供需平衡,支撑经济社会平稳有序发展。
其次,要促进数字技术、智能技术与电力技术深度融合,加快电力系统数智化转型。重点推进区块链、云计算、边缘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智能电网与能源互联网建设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提升电力系统的调度预测能力和低碳转型韧性。
最后,还要进一步深化电力市场改革,统筹推进能源低碳发展与安全保供。积极引导风、光等新能源参与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交易,破除新能源跨省跨区交易壁垒,推动电力系统实现多能互补。同时,加快解决新能源与常规电源之间的利益补偿问题,推动“电-碳”市场协同发展。
第四,配套推进储能产业规划建设,提升能源系统稳定供电能力。
储能作为灵活调节电源,具备调剂余缺、削峰填谷等重要功能,是保障能源资源安全稳定供应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当前国内储能普遍面临成本较高、独立分散和规模不足等问题。亟需加快推动储能产业与本地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同步发展,发挥储能系统在调峰、调频、调压、故障紧急备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调节能力和安全稳定供应能力。
综合考虑各类储能技术发展成熟度和建设运营成本,对于电化学储能、光热储能等成本高昂的新型储能技术,要充分运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贷款融资等手段完善储能成本疏导机制。此外,还要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体现储能的多元价值。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探索构建储能容量电费机制和容量市场,推动储能的商业化和规模化发展。
总体来看,随着稳增长政策的持续发力,2023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稳中有进,实现整体性好转。着力夯实能源安全基石,稳步增强能源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将有利于增强能源供应链与产业链弹性韧性,为绿色低碳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推动经济实现更好更快发展。(作者系厦门大学邹至庄经济研究院、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财经视野
经济动态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