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头四十载——从中国海油跨越发展看中国道路实践
一个行业,因历史选择而风云际会,成为中国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开放的“首发站”。
一个工业,因改革开放而沧桑巨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路标”。
一个企业,因时代大潮而拔节生长,成为世界观察“中国奇迹”的重要“窗口”。
4月21日,北京朝阳门海油大厦,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回归A股云敲钟仪式在这里举行,为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成立40周年送上一份“厚礼”。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遥想1982年2月15日,北京长安街王府井十字路口东北角的一座哥特式小楼外,挂起了第一个国家石油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牌匾,开放潮起中国海。
40年后的同一天,与12家国际公司签署13项合同和战略合作协议的中国海油,早已跻身“世界500强企业”“世界最大50家石油公司”“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运营商”。
从对外合作到自主创新,从圆梦“海上大庆油田”到扩大全球版图,从改革破解“大企业病”到重组改制上市……中国海油的诞生、成长、发展、壮大,映照出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与务实,速度与激情,突破与奇迹。
开放潮起中国海
一切故事都从1978年的那个春天开始。
3月26日,莺歌海上刚刚引进的“南海1号”钻井平台,渤海湾投产不久的6号平台,机器轰鸣,浪潮喧嚣。
当月上级决定,在指定的海域,购买国外设备,雇用国外技术人员,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和所采石油偿还投资,来进行我国海上石油资源的开发。
这是中国经济建设中的一个重大决策,也是改革开放、融入世界的问路石。
为了与国外石油公司对等合作,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朴的挂牌仪式上,并没有出现首任总经理秦文彩的身影,这位见证新中国石油事业从无到有的开路先锋,正在二楼办公室马不停蹄地签发第一轮国际招标公告。
彼时,大庆油田已经上产5000万吨,而放眼整个中国海,最高年产原油只有15万吨,不及挪威一个石油公司一小时的海上开采量。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装备,总部只有几十个人,带着这样的家底和开发蓝色国土的使命,中国海油对外合作奋楫起航。
总部位于广东深圳的南海东部石油公司成为先行者,与经济特区一同唱响“春天的故事”。
由中、美、意三国联合开发的惠州21-1油田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它的投产实现了我国南海东部海域原油生产“零”的突破。紧接着,与挪威合作的陆丰22-1油田、与美国合作的西江油田、与美国(后为英国BP石油公司)合作的流花11-1油田、与美国合作的番禺油田、与日本合作的陆丰13-1油田、与加拿大合作的白云天然气田相继登场。
持续对外合作让南海东部油田的油气产量开始快速增长,1996年原油年产量首次超过1000万吨,占当年全国海洋原油产量的80%,成为当时继大庆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之后的全国第四大产油区,并在此后连续25年稳产增产,于2021年突破2000万方油当量。
会谈,一次又一次;条件,一个又一个地商洽……截至目前,中国海油与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81家国际石油公司共签订230个对外合作石油合同和协议,累计引进外资超2500亿元人民币,成功建成了埕北油田、涠洲10-3油田、惠州油田群等一大批合作油气田,贡献了我国接近50%的海洋油气产量,有力支撑了我国海洋石油工业高效高速发展。
在成功开展上游领域对外合作基础上,中国海油加快构建全方位对外合作总体格局,建成了我国最大的中外合资石化项目(中海壳牌)、我国首座LNG接收站(广东大鹏LNG),完成了多个海外油气投资并购项目。同时,不断丰富拓展对外合作内涵,探索形成了从产品分成合同到技术服务合同,从中外合作到国内合作、混改合作等多种合作新模式。
“在经历了对外合作的不断洗礼后,中国海油的管理、技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与整体实力均得到持续提升。海洋石油工业的对外开放,在一路艰辛中走来,而恰恰就是对外开放,奠定了今天‘海上大庆’的基础,成就了中国海油的鹏程万里。”中国海油第二任总经理钟一鸣多年后如是总结。
自主创新显风流
加速!加速!
这是渤海油田开发部2007年唯一专注的事。
24座老油田开足马力,16座新油田只争朝夕,700公里管线、200公里电缆紧张铺设,13条钻机日夜轰鸣,80艘船舶穿梭蓝海,八架直升机翱翔长空,三万多名员工风雨兼程……
从东海大陆架到珠江口盆地,辽阔的中国海上,类似的“百团大战”画面比比皆是,目标直指建成“海上大庆油田”。
豪迈誓言背后是一组令人吃惊的数字:自1993年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后,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2003年中国人每消耗一吨油就有超1/3依赖进口。
石油开发关乎重大,必须再次提速!下一个大庆在哪里?
目标引领实干,梦想照进现实。1996年9月9日,时任中国海油总经理王彦对媒体宣布:中国海油原油年产量突破1000万吨!仅过一年,王彦又将“3个1000万吨”设为中期战略发展目标。
在3000万吨目标即将实现的2004年初,时任中国海油总经理傅成玉提出新的目标——到2008年实现国内产量4000万吨油当量,争取到2010年国内实现5000万吨油当量。2010年,海上大庆油田成功建成。
9万吨、1000万吨、2000万吨、5000万吨……这一上扬的数字曲线,折射出中国海洋石油工业从“引进来”“学着干”到“并肩走”“领着跑”的巨大转变,也昭示了一家能源央企坚持自主创新、实现产业报国的不懈努力。
对外合作不是万能的,想要实现赶超,没有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绝难做到,没有与世界接轨的自营发展能力更行不通。海洋石油必须是对外合作与自营勘探并举,坚持两条腿齐步走。
1987年,储量接近3亿吨的绥中36-1油田被发现,可这个众望所归的“金娃娃”却因为油太稠,很快变成连国外石油公司都敬而远之的“愁娃娃”。
为有效探索海上稠油开发道路,中国海油开辟了一个试验区,尝试注水、防砂和机械采油等一系列开发方式,最终决定采用350米井距反九点注采系统,实行面积注水,以电潜泵为主力机械采油开发方案,并获成功。
从渤海到东海、南海,从勘探开发到油气生产,中国海油自主创新尽显风流,不仅陆续形成了十大配套技术,攻克了稠油、深水、高温、高压、低渗等一个个难题,还拉动了我国造船、电子、海洋工程制造、钢铁等多个行业的快速发展。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海洋石油981”号研发与应用项目无疑是典型代表。2012年5月9日,在时任董事长王宜林的指挥下,作业水深可达3000米的“海洋石油981”第六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铆足了劲儿把钻头钻入地层之中。中国海油用自主建造的装备,独立打下了第一口超深水井。
两年后的8月30日,“海洋石油981”在南海北部深水区陵水17-2-1井测试获得高产油气流,“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横空出世,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千亿立方米,最大水深超过1500米,最大井深达4000米以上,是我国自主发现的水深最大、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海上超深水气田。
为了自主开发这个大气田,中国海油量身设计、建造了全球首座超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及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采用三项世界首创技术以及13项国内首创技术,成为中国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集大成之作。2021年6月25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成功投产。
如今,“深海一号”巍然矗立祖国南海,每年向粤港琼等地稳定供气30亿立方米,可满足粤港澳大湾区1/4的民生用气需求。
中国海油党组书记、董事长汪东进表示,“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的投产,标志着我国海洋油气开发由此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中国海油用40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海洋石油工业的百年历程。
鹏程万里创一流
1994年,中国海油与国外合作伙伴在中国海域签下第100个石油合同。也是在这一年,中国海油旗帜鲜明地迈出了“走出去”的第一步——投资1600万美元,收购了美国阿科公司在马六甲海峡区块32.5%权益,拥有了第一个海外油田。
在1992年的杭州会议上,中国海油将“海外发展战略”定为公司五大战略之一。“海外并购的意义在于,一是增加了储量和产量,使公司持续保持高质量的增长比例;二是提高了公司的国际竞争力。海外并购既能按照国际油公司模式分散风险,也能通过与国际一流石油公司合作增强我们的国际资产运作能力……”原中国海油总经理卫留成说。
这是一条始终在国家战略灯塔指引下的改革开放实践之路,也是一条曲折蜿蜒却越走越宽、越走越远的国际化道路。
东南亚雏鹰试啼,积累了“出海”经验后,海油人又在非洲挺进深水;继续向前,迈入全球油气资源最核心的战略区——中东,在伊拉克完成从海洋走向陆地的华丽转身;牵手阿根廷,实现上下游一体化发展;进军巴西,超深水领域再添新翼……
2013年,当地时间2月26日下午3时,中国海油收购尼克森公司的交割仪式在加拿大卡尔加里举行,这场当时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跨国收购案最终尘埃落定。
这次151亿美元的收购一举增加证实储量约30%、产量20%,并战略性进入墨西哥湾、尼日利亚、圭亚那等海上油气富集区,在国际原油市场上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布伦特原油价格中也首次有了“中国元素”。
将如此庞大的海外资产收入囊中,后续的整合与过渡才是真正的考验。五年后的一系列数据给出了答案:尼克森英国公司全额成本降低至区域内的领先水平,加拿大长湖油砂项目逐步实现了项目现金流转正;圭亚那Liza油田第一期开发项目全速推进……
如今,中国海油已在六大洲4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能源合作,建立海外油气生产基地,海外资产超4000亿元,占公司总资产超30%;海外油气勘探开发业务涉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勘探作业面积近六万平方公里,掌控石油探明可采储量达19亿桶;在大西洋两岸参与发现了数十亿吨级的“世界级”油田及油气构造;专业服务板块走出国门,在全球提供技术和工程服务。
40年前,中国海油选择对外合作,请国外石油公司帮助中国在海上找油;40年后,中国海油早已从容走出国门,构建了全球性、多元化的优质资产结构,将一个个国际合作、互利共赢的典范样本树立在“一带一路”上,向着中国特色国际一流能源公司的目标全速前进。
国企改革辟新路
不管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必须深化改革创新,走出中国道路,对此海油人深有感触。
1991年,中国海油雇员制改革试点率先在南海东部石油公司启动,第一次接受考验的是应聘而来的20名大中专毕业生。
雇员制究竟是什么?与临时工、打工仔又有什么区别?原南海东部公司副总经理罗汉一个月内九次往返塘沽、湛江之间,亲自答疑解惑,解决应聘人员的焦虑。
最终,这20个人都签了约,成为该试点的第一批雇员,也意味着中国海油的用工制度改革又深入了一个层面。
从20世纪80年代率先引进招投标机制、甲乙方制度、项目管理和合同管理等现代管理模式,到之后率先打破大锅饭、率先杜绝石油系统“近亲繁殖”,率先实施分配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再到如今以三年行动为抓手全面深化改革,启动企业2003年以来力度最大的三项制度改革……
40年来,一代代海油人凭着一股“路由自己找”“敢为天下先”的拼劲和闯劲,将改革进行到底,逐步探索走出一条既与市场化国际化接轨,又适合中国国情和中国海油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
以专业化为原则推进重组上市便是例证之一,既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出了贡献,也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开辟了“海油新路”。
1992年起,中国海油便开始实施油公司、专业公司和基地公司“三分离”,首先集中油气勘探开发的投资决策权和油气销售权,实现了资金的统一使用,然后将各专业公司从地区中分离出来,使其自主经营。
重组改制的谋划最终都指向了上市,这也正是国企改革的任务之一。通过上市融资解决资金瓶颈,通过上市倒逼公司治理、合规运营,成为这家刚刚起航的是石油央企谱画未来发展之路的重要一环。
21世纪以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海油工程、中海油服、中海化学先后完成重组上市,特别是2019年存续企业海油发展成功在A股上市,时任中国海油董事长杨华表示,这代表了中国海油“三步走”改革战略已成功落地。中国海油基本完成“海油系”市场化改革部署,逐步构建起以“油公司”为核心、专业公司协同发展的现代石油公司体制。
4月21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正式回归A股,迎来历史新机遇。招股书显示,此次公司拟公开发行新股不超过26亿股并在上交所主板上市,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350亿元,首发募资规模在A股历史上排名第11位。从营收、利润、资产和市值等多个指标衡量,其长期成长价值获得了多个权威机构的认可。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改革发展如何风起云涌,每个关键历史节点都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
40年来,中国海油先后开展了“五五一工程”“三争三创”“党建融合深化工程”等系列特色党建活动,努力把国有企业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海油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党建与生产经营改革发展融合深化工程,探索构建“一头两翼”监督工作格局,扎实开展“支部达标”活动,开创了公司党建工作新局面。
时节如流,击鼓催征。
不惑之年,中国海油迎来崭新征程——全力以赴推进增储上产攻坚工程、科技创新强基工程、绿色发展跨越工程和提质增效升级行动,奋力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一流能源公司。
宏伟蓝图正在一个个具体目标、一项项实际举措中从纸面走向地面:
推动2025年渤海油田上产4000万吨和南海东部上产2000万吨工程取得新突破;
未来,渤海油田70%-80%的新油田都将利用岸电进行开发;
成立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新能源分公司,开展海陆风光发电、加大CCUS科技攻关、探索培育氢能等;
……
乘能源转型东风,搏不可限量未来!激荡的中国海,必将在下一个10年、20年、30年,书写出新的壮丽篇章。
财经视野
经济动态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