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力合作、互利共赢 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健康发展
7月21日,宁德时代公告称,为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公司拟在山东济宁投资建设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总投资不超过140亿元。同日,宁德时代官微发布消息称,宁德时代与福特汽车建立全球战略合作关系,将从明年起为其供应磷酸铁锂电池,供应范围包括中国、欧洲及北美。
此前,有消息称宁德时代正在考虑投资50亿美元(约合337亿元人民币),在墨西哥建立两座以上工厂,为特斯拉和福特汽车供应动力电池。业内人士认为,济宁基地的落地和北美基地的“呼之欲出”主要缘于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
由于原材料价格飙涨,产业链上下游博弈加剧。广州汽车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调侃道:“目前动力电池成本占到汽车总成本的40%至60%,我现在不是给宁德时代打工吗?”
急速扩产下
优质产能依然稀缺
据悉,宁德时代预计,到2025年公司规划产能将达到670GWh以上,从未来的产能需求和公司现有产能情况来看,公司2025年产能缺口不低于390GWh。公开信息显示,宁德时代已经在全球确定了十二大基地(包括印度尼西亚、中国洛阳),而新增的山东济宁或将成为其第13大基地。
另据SNEResearch机构7月18日发布的报告,今年上半年,共有6家中资动力电池企业入围全球前十,装机量同比增速均超过100%。而在前十榜单中,除了宁德时代,比亚迪和蜂巢能源的2025年产能规划目标也达到了600GWh,中创新航2025年的产能目标为500GWh。仅这4家动力电池企业的产能之和在2025年就超过2300GWh。
对于电池产能的急剧膨胀,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在2022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曾表达对产能过剩的担忧。他认为,基于产业投资信息预测,我国电池产能在2023年可能达到1500GWh,2025年可能达到3000GWh,电池出货量2025年预计会达到1200GWh,其中约百分之八十会用于国内市场,百分之二十出口海外市场,预计2025年会出现电池产能过剩。”
对此,宁德时代在5月份的投资交流会上坦言,“优质有效产能依然是稀缺的,同时存在无效产能过剩问题。”
作为动力电池“一哥”,和众多核心车企的“一供”,在原材料涨价、需求增长的背景下,市场上开始出现“宁德时代过于强势”的声音。在此背景下,曾庆洪一句“给宁德时代打工”的玩笑话,引发各方关注。
产业链陷入
“为上游打工”魔咒?
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也表示:“公司今年虽然还没亏本,但也在盈利的边缘挣扎,非常痛苦。”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或是上游原材料涨价、供需错配等因素。记者注意到,2022年一季度,宁德时代营业成本同比增长198.66%,超过营业收入44个百分点,毛利率只有14.48%,创下2年来新低,而毛利率有所下滑主要系原材料涨价压力所致。
今年二季度以来,锂盐价格一直保持高位运行,生意社数据显示,当前碳酸锂价格稍有上探,7月21日电池级碳酸锂华东地区均价为478600元/吨,与周初(7月17日的478000元/吨)相比上涨了0.13%。
“都说我们是在给上游原材料企业打工,确实如此。今年以来涨得最疯的非锂盐莫属。”多家电池厂商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得不随行涨价。
公开信息显示,去年下半年以来,宁德时代已涨价至少两次,幅度约为1万元左右。有业内人士认为,相较于二线动力电池厂商,宁德时代更具话语权、议价能力更强。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电池级锂盐产品价格处于历史高位,锂盐厂商普遍挣得盆满钵满。此前,赣锋锂业公告称,2022年上半年预计净利润72亿元至90亿元,同比增长408.24%至535.30%。天齐锂业也发布了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上半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6亿元至116亿元,同比增长110倍至134倍。
产业链上下游
需通力合作、互利共赢
对于一些三四线动力电池厂商来说,要消化层层传导的压力并非易事,甚至出现了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一片大好的情况下,部分动力电池厂商6月份装车量环比下滑的现象。
“上游原材料涨价将对产业链造成短期扰动,但事实上,锂资源并不是产业发展的瓶颈。”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2022动力电池大会上表示,目前已探明的锂资源储量可以生产160TWh的锂电池,完全满足全球对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需求。电池的绝大部分材料可以重复利用,目前公司镍钴锰的回收率已达99.3%,锂的回收率达90%以上。到2035年后,我们循环利用退役电池中的材料就可以满足很大一部分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宁德时代还在向更多上游细分领域延伸布局,以高度整合供应链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如今年2月份,锂电池铜箔供应商嘉元科技公告称,为规划建设年产10万吨高性能电解铜箔项目,公司拟与宁德时代共同设立合资公司;今年3月份,联创股份公告称,子公司华安新材正式进入宁德时代供应链体系,主要为其提供锂电池级PVDF产品。
“在传统燃油车时代,车企在产业链中长期处于强势地位,但进入新能源车时代,这种格局正在发生改变。”相关人士如是说。
清晖智库创始人、经济学家宋清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产业链上下游需通力合作、互利共赢,合理控制各个环节利润,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健康发展。”
本报记者 李 婷 曹 琦
财经视野
经济动态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