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视野

系列举措上下贯通 绿色低碳转型提速加力

发布时间:2021-09-23 09:56:39|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关键之年。从紧盯“双碳”目标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到全力以赴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从改革难点逐项破局,到重组整合动作频频……一系列举措上下贯通、纵深推进,掀起国企改革新高潮,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为高质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经济注入活力与动力。

  绿色低碳转型提速加力

  在中国能源“金三角”腹地,凿开混沌得乌金,榆林的煤像血液一样源源运往大江南北。

  医用骨钉、缝合线,餐具、购物袋……这些可降解产品,是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从煤炭到甲醇再到聚烯烃及各种化工产品全产业链生产的成果。

  从“黑色革命”到“绿色发展”,这一变化背后是“十四五”我国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加快建设,也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发挥好国有经济对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战略支撑作用的生动实践。

  “国资委正组织制定中央企业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各企业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把企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在部署下半年重点任务时要求,大力推进重点行业减排降碳,严控高耗能、高排放和过剩产能项目投资,引领带动绿色低碳技术突破。

  《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众多央企的“双碳”路线图和计划表已经浮出水面。例如,清洁能源装机比例高达96%以上的三峡集团明确力争于2023年率先实现碳达峰,2040年实现碳中和。全球最大钢铁企业中国宝武提出力争2023年实现碳达峰,2035年实现减碳30%,205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电信要打造云网融合的安全、绿色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到“十四五”期末,实现单位电信业务总量综合能耗和单位电信业务总量碳排放下降23%以上。

  “实现绿色低碳发展,重点行业企业要加大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切实提高减排降碳成效。”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海油聚焦“双碳”目标,从源头管控、过程管控和末端治理三方面对现有能源进行全过程低碳管控。截至2021年5月,对涉及油气开发、石油化工、发电等多个领域的60余个新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完成碳排放评价,从项目设计源头推动节能减碳措施落地,构建绿色低碳生产体系。

  东航集团着手建设涵盖飞机和车辆等移动源能耗监测、建筑固定源能耗监测、空气质量和排污等环境监测的综合监测平台;推动“碳中和航班项目”,通过碳汇和碳抵消等途径,抵消原油生产、运输、储存、加工、成品油燃烧等各环节的碳排放。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众多央企还加强低碳零碳负碳技术重大技术攻关,加快布局风电、核电、光伏、氢能、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新赛道。

  中国石化正加快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加快推进能源转型和产业升级,“十四五”期间规划布局1000座加氢站、5000座充换电站、7000座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点。

  中国华能也全力打造新能源、核电、水电“三大支撑”,推动清洁能源跨越式发展。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公司系统共完成新能源项目核准(备案)956万千瓦,同比增长116%,创历年来新高。

  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在7月1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央企业已经在制定包括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等全产业链的布局,也取得了一批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的成果。

  “央企加快‘双碳’工作计划与布局将为相关行业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孙传旺表示,一方面,大型央企市场资源丰富,相关技术及管理经验也更加成熟,加速产业转型与布局有利于较快降低整体产业转型与发展成本,从而加快落后产能退出与低碳发展步伐;另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央企示范与带头作用,凸显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前景与市场潜力,带动其他企业的节能减排降碳与低碳投资热情,形成对上下游产业链绿色转型的正向激励。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9月17日13时34分,一朵红白相间的巨型降落伞带着神舟十二号飞船返回舱,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平安回家。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科技创新不止于远方的星辰大海,还有眼前的“绕指柔”。

  仅有0.03毫米厚,连续弯折60万次不破损……中国建材集团研发的超薄柔性玻璃已形成全国产化产业链,预计今年年底将应用于国产品牌的可折叠手机。

  实践昭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深刻复杂的外部环境变化,加快科技创新的需求从未如此迫切,国有企业更是重任在肩,特别是中央企业拥有研发人员超百万人,拥有高技能人才超两百万人,拥有两院院士229人,其中工程院院士数量占全国的1/5。

  “打造科技创新的典范,围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一流水准,勇闯科技‘无人区’……”、“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以人才为核心集聚创新要素,加大绿色低碳领域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今年以来郝鹏密集调研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无疑被摆在了最突出的位置。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科院国有经济研究智库理事、学术委员会执行委员、管理委员会主任黄群慧表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要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发挥好自己的独特使命和定位,主要扮演好两个角色,一个是战略科技力量的创新供给者,另一个是战略科技力量的组织带动者。这就要求央企首先要做原创性技术策源地的供给,涉及复杂产品系统技术突破与产业化,新兴产业领域突破性技术的产业化、规模化,尤其是做好母工厂建设。

  今年以来,聚焦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国务院国资委专门印发指导意见,加大政策精准支持力度,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坚持需求牵引、研用结合,扎实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上半年,中央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37.4%。

  全球首座四代核电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1号反应堆首次达到临界状态、我国首个自营1500米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实现全面投产、中国完全自主研发设计制造的国产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成功始发……一批自主创新成果加速涌现,一批超级工程震撼亮相。

  创新的活力正在激发,创新的国企风华正茂,创新的未来大有可为。郝鹏要求,中央企业要抓紧要、善攻坚,落实创新激励政策,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全力以赴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下好研发布局“先手棋”。

  中交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孙子宇给出了一系列硬指标:到“十四五”末,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集团总部年度直接研发投入不少于1亿元人民币,新建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平台不少于10个、集团创新平台不少于6个,期间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不少于5项,有效发明专利总数不少于3000项、占比接近35%,研发投入强度、科技贡献率和对外技术依存度等主要科技指标水平达到同类世界一流企业前列。

  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表示,“十四五”期间将加快建设大飞机复合材料、水泥低碳技术、氢能储运关键材料、玻璃新材料等方向的原创技术策源地,打造无机非金属材料国家战略科技中坚力量。

  “三年行动”纵深推进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企业发展的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在国有企业更是如此。

  今年从中国化学工程下属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中心主任,一跃成为集团科技与数字化部副部长,周伟直言“做梦都想不到”。

  这样的机会与国企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劳动、人事、薪酬三项制度改革密不可分。中国化学工程党委书记、董事长戴和根将该公司的做法总结为:牵住“牛鼻子”,对内公开选拔、对外公开招聘;砸掉“铁饭碗”,三年一竞聘、起立再就位;打破“大锅饭”,优化绩效考核、拉开收入差距。

  他表示,通过改革,“上岗靠竞争、收入比贡献”理念深入人心,进一步激发了员工动力、增强了企业活力,年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创利、全员劳动生产率四年均实现翻番。

  这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深入推进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国资委建立了“月例会、季综合、半年报、年总结”工作机制,各中央企业逐级压实责任,形成了上下贯通、纵深推进的改革新局面。

  “截至6月底,各地、各中央企业改革任务完成率分别达到56.8%和40.9%,考虑未完成的大部分任务已经开展,总体任务量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介绍说,经过各方奋力拼搏,国企改革新高潮已经形成,一批难点已经破题,诸多成效已经显现。

  数据显示,92%的中央企业和74%的地方一级企业已建立子企业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制度,子企业层面经理层签约率分别达到52.9%和50.2%。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公开招聘人数占比总体超过95%。地方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比例达94.2%,28个地方集中统一监管比例超95%。

  深化混改是激发国企活力的重要途径。国资委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央企业通过产权市场、股票市场实施混改150余项。

  日前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的推动混合所有制企业深度转换经营机制专题推进会强调,要把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工作重点放到转机制上,重点在选好战略投资者、完善公司治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放大和拓展国有资本功能、探索更加市场化的差异化管控、集成运用市场化机制各项措施、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等方面,采取有力有效措施,确保增强活力动力,提高效率效益。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深入实施,提高了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数据显示,上半年,国资系统监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3.6万亿元,同比增长29.4%;实现净利润1.8万亿元,同比增长129.5%。

  重组整合步入“快车道”

  推进央企结构调整与重组,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重点任务。

  中国西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9月14日公告称,当日收到控股股东中国西电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西电集团”)通知,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并报国务院批准,同意中国西电集团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部分子企业实施重组整合,新设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新公司,中国西电集团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所属许继集团有限公司、平高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电工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国家电网所属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持有的江苏南瑞恒驰电气装备有限公司、江苏南瑞泰事达电气有限公司、重庆南瑞博瑞变压器有限公司股权整体划入该新公司。

  这是今年以来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加速优化、重组整合有力推进的一个缩影。“两化”联合重组、保利重组中丝、普天并入电科……党的十九大以来,央企集团层面战略性重组进入“快车道”。

  “今年上半年,集团公司承接民船订单约1800万载重吨,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8%,继续保持世界第一位。”中船集团副总经理钱建平说。

  在国际航运业深刻变化的背景下,2019年10月,中船集团与中船重工宣告实施联合重组。新的中国船舶集团挂牌一年多来,营业收入、净利润等指标位居行业前列,企业市场地位更稳固、国际竞争力更强劲。

  推进央企集团层面战略性重组的同时,国资委以相关领域行业体制改革为契机,通过资产重组、股权合作等方式,稳步推动央企之间的专业化整合。同时,围绕主责主业、重点关键领域,积极稳妥开展并购工作。

  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的组建便是典型代表,目前该公司拥有在役油气管道9.1万公里、储气库11座、LNG接收站10座,资产总规模超过8000亿元。

  在关注“进”的同时,中央企业也在加大“退”的力度。据了解,去年9月起,国资委推进中央企业开展专项工作,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有51家中央企业通过吸收合并、破产重整、对外转让等方式,剥离非主营业务252项,涉及资产共计495.7亿元。

  “下一步,努力推动央企结构调整和重组工作取得更大进展、实现更好效果。”翁杰明表示,下半年国资央企将稳步推进物流、输配电装备制造等领域的资源整合,通过央企集团战略性重组着力解决企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关键技术“卡脖子”、核心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同时,适时组建新的央企集团,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计民生、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的行业领域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王璐

财经视野

经济动态

新闻排行

关于我们

北京华宇时尚广告传媒有限公司

京市怀柔区南华园四区附近

邮政编码:101499

网站信息

环球经济网-环球经济门户网站

www.chinahqjjw.com

京ICP备19024101号-3

环球经济网 ©2018-2021 版权所有

环球经济网 Copyright ©2018-2021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