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赌精英赌“垃圾”,麦刚的“比笨”投资理念
2021年初,麦刚投资了一个“垃圾”项目,并史无前例在深圳五星级希尔顿酒店召开了一个发布会。消息很快在圈子里传开了。这个项目过于传统,相比几个月前麦刚另外一个投资案例“泡泡玛特”的闪亮色彩,让行内人士直呼“看不懂”。
(绿巨能签约仪式)
2012年8月,麦刚以200万人民币成为泡泡玛特的第一位天使投资人,八年后公司在香港上市,市值过千亿。这个案例被冠以“中国大基金集体缺失”的标题,成为业内热议话题。而麦刚最新投资的“垃圾”项目绿巨能是从事废品回收,一个鲜有互联网创业者涉足的领域,也是VC圈投资机构曾多次折戟,从来就不是热门的环保行业。
麦刚与绿巨能究竟有什么渊源关系?他又为何会选择投资绿巨能?这个大胆投资的背后,是否有什么合理的投资逻辑?
(1)麦刚的投资历程
回顾麦刚的从业经历,他1998年进入中国创投行业,也是美国DFJ创投基金在硅谷办公室的最早期中国团队成员,自2003年开始连续五次创业都获得成功。2005年麦刚和DFJ创始人--硅谷创投界传奇人物Tim Draper先生共同创办创业工场VenturesLab,它是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孵化器,也是中国最早的天使投资机构。其先后投资过100多家公司。用麦刚的原话:“创业工场不是一个基金,是我和Tim Draper先生的私人投资公司,我们一直没有对外募资,以独立投资人自居,所以我们可以做出一些不那么商业化的举动,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价值观、认知去选择和支持创业者。”
Tim Draper先生与麦刚2003年在美国硅谷合影
麦刚2003年第一次创业(亿友)收到Tim Draper先生的投资支票。
过往创业工场投资过的项目和团队也是花样百出,仅以2012年举例,当年除了泡泡玛特,麦刚还在同一年投资比特币,并开始四处演讲全力推动年轻人学习和认知国际金融知识,在当时众人认为比特币是郁金香泡沫,后来的神话就路人皆知了。麦刚也是黄太吉的第一位投资人,公司于2012年成立开始高调登场,在投资界众星捧月,最后却低调收场。然而对于这个没有成功的案例,麦刚依旧说“他从来没有后悔,创业团队可以输钱,只要不输人。”
麦刚投资过的创业团队背景不尽相同,有海归,老外,小镇青年,博士和高中毕业生,个性差异也很大。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和黄太吉创始人赫畅的个性特征可以说是两个极端。麦刚还认为女性创业者平均能力比男性创业者强,甚至投资过“夫妻档”创业者。2012年,麦刚投资了纪景姝和Eric Schimidt共同创办的公司,两位联合创始人被打上夫妻,老外,女性创业者的标签,这种团队类型是被很多投资人不看好的。这家公司发展早期也是融资异常困难,经过多年努力业务逐步完善成型,公司名称和品牌改名从CEbex到EventBank再到GlueUp,以对应公司的业务和产品拓展,现在公司客户遍布在全球近百个国家,成为营销领域Saas公司的国际化领导者。
投资每一个初创项目,麦刚既是谨慎的又是果断的。麦刚团队每年可以收到上千份来自各地的项目邮件,但他每年仅投出5个左右的早期初创项目,可谓谨慎之又谨慎。
然而,他每次看好的项目,决定投资的时间都不会长。2012年他决定投资泡泡玛特,从第一次见面到支付第一笔投资款,仅仅花了5天时间。后面的故事大家都了解——泡泡玛特2020年12月成功上市,市值破千亿,麦刚的投资也因此收获了数千倍回报,成为投资圈的神话。
这次投资绿巨能也一样。麦刚跟创始人只见了几次面,就敲定了这个投资。他出手那么快,全靠他的独门秘笈:“沉浸式”考察。
什么是“沉浸式”考察?
深入到创业一线,和创始团队同吃住,朝夕相处,亲自感受他们的工作模式和流程;深入市场,亲自询问客户和一线工作人员的感受。这种体验是最直接透彻的,是数据报表和BP上没法体现的,也是最接近于项目的本质。
在投资绿巨能之前,麦刚亲自去到绿巨能云南总部,一呆就是数天,主要是见创始人、见团队、见一线人员、见线下客户。最后一天,他在创始人的陪同下,领略云南当地文化,和初创团队呆在一起,感受团队氛围。
临走前,麦刚便已下定决心投资这家公司。
这种特殊的考察模式,跟麦刚自身的经历分不开:他29岁创立亿友,随后创办通卡、创业工场、豆丁网、泰捷、OKEx等多家公司,涉及不同领域,而且每个领域都亲自经历了从零开始的过程,创业对他来讲,就像是植根于内心的一种本能反应。
(麦刚在会上做分享)
麦刚,首先是一个创业者,并且是一个优秀的连续创业者,最后才是一个成功的天使投资人。他曾把创业者和天使投资人的关系比喻为“敢死队”,彼此是“英雄相惜”。
只有创业者才懂创业的难,只有创业者才能切身体会项目的脉搏和心跳,只有成功的创业者才能在项目初期嗅出这是头独角兽还是小毛驴。
数据会骗人,市场不会。以创业者的角度思考投资,这就是麦刚独特的投资哲学。
麦刚还有另外一个独特的投资哲学,那就是他坚持以个人投资者的身份而非基金去投项目,因为基金管理的是出资人的钱,需要对出资人负责,投资决策时间长,顾虑多,投资一个项目需要经过精确的计算和考量。
个人投资者只需要对自己负责。而投早期项目,往往没办法分析得那么透彻。早期投资,有时候靠的不是理智,而是嗅觉。就像泡泡玛特,2012年的时候,99.99%的机构都看不上,认为它只是一个小小的线下零售店。
谁成想,就是这样一个被大家瞧不上的“小零售店”,造就了2020年最夸张的IPO故事,这件事情也被舆论称为中国大基金的集体缺失。
(2)人+势=能!
麦刚投项目非常看重对“人”的考察:创始人是否具有魄力,是否有凝聚力。在接触绿巨能创始人李贤民时,他发现,李贤民扎根回收领域多年,是一位非常有经验的老手。难得的是,初创团队成员,大都跟着李贤民有5年以上,配合默契,凝聚力很强。
到了基层,绿巨能展现出的则是一个年轻化的队伍。按照正常的理解,废品回收属于一个“不太受年轻人欢迎”的职业,团队成员平均年龄应该偏高才对。可麦刚却发现一线的人员有很多的95后。
绿巨能为什么能吸引95后的加入?麦刚总结起来有两点:“模式”和“收入”。
绿巨能一开始就采用了“互联网+回收”的模式,他们内部有着严格的流程规范,每一位回收哥都搭配着整齐的工服、设备和车辆。这带给年轻员工非常强的企业认同感和正向的价值观,能够吸引很多新鲜血液加入绿巨能。
其次,小哥收入也很可观。在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除了项目前景外,高收入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麦刚透露了这样一个细节:目前回收哥平均一天的收益,比外卖小哥还高。
”势“也是麦刚考察项目的重点。麦刚到云南考察时,曾坐上绿巨能的小车,跟着回收哥一同去体验一次“回收生活”。他发现绿巨能回收哥每到一个地方回收物品时,周边的商家也会好奇地围过来,询问价格。
这个细节从侧面印证了几点:第一,这是一个空白的市场,人们对这样一个新颖的模式感到好奇;第二,商家会主动来询问价格,证明他们有出售废品的普遍需求。
而这恰恰是目前市场的现状:市场上针对B端的回收项目非常少,可需求很刚性。尤其是线下店铺,他们常常会积攒很多的废纸箱,可主要的处理方式都是等收废品的人路过卖掉,或者直接丢弃在附近垃圾桶。
绿巨能的出现让商家有了一个稳定的出售废品的渠道,无需再被动等待收废品的人上门,而且绿巨能废品回收价格非常透明,商家可以直接在平台上看到目前废品回收的市场价,不需要再浪费时间讨价还价。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最后打动麦刚完成投资决定,还因为这个项目具有社会效益。“社会和科技在飞速进步,但是我们留在身后的依然是垃圾和资源浪费,这种状况亟待改变”。毋庸置疑,绿巨能整个项目就着眼于废品的回收再利用,属于极具社会效益的项目。
(3)“不扎堆,比笨”
麦刚说:“我们做投资,不是经常能碰到有社会效益的项目,因为有社会效益的项目在商业运作上往往有很多阻力,而具有高商业价值的项目,则通常不太具备社会效益。绿巨能是很难得的具有双重价值的项目。”
他还评论:“中国投资圈曾经盛行砸钱买流量抢地盘的凶悍做法,甚至形成接棒做局的风气,对于任何一个创新点和浪潮,创业者和投资人都不愿意放过。从好的角度可以理解我们是一个勤劳勇敢,敢于冒险的民族,但是从长期来看,只有那些少数创造长期不可替代价值的投资人和创业者笑到了最后,大部分人其实是浪费了资源和时间。”
麦刚进一步举例:“做个不一定恰当的类比,AI人工智能当然是伟大的技术创新和趋势,也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所以有很多优秀的创业者和投资人全身心投入,他们都是学霸。所以捡垃圾这个脏活累活就没有人去干了,但这个领域的巨大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聪明人都去干伟大的创新,那我们这些“笨人”就只能脚踏实地去捡垃圾吧。有时候,人生不是比聪明,而是比笨。或许欲速则不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麦刚是中国投资业界最早投资并大力普及比特币知识的布道者。他说“有一年出席人大校友香港中环论坛,主持人问,投资圈也是金融领域英才辈出,为何好像你是最早发现并抓住比特币这个重大机会?” 麦刚坦言“投资业界太多比我聪明很多的学霸,懂得比我多,我是真心夸他们,我觉得我比他们慢,所以我就用一个笨办法,所有的事情判断和决策,要通过3-5个最重要的核心问题能清楚回答。如果超过5个问题都回答不了,这个投资决定就是不确定的或者说不是一个性价比好的投资。比特币的本质其实是非常简单的,或许是需要跨越网络,技术和金融多个领域,可能有些理解和认知的难度。更加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大多数投资人低估了全世界网民对货币的认知和社群的力量。”
(绿巨能签约大合照)
言下之意,投资之道,大家崇尚唯快不破,但赛场上有中途掉队的飞兔,也有最终达到重点的慢龟。为此,麦刚愿意支持奉行躬身前行,日拱一卒精神的绿巨能团队。上一个8年,麦刚成功投出了独角兽泡泡玛特,下一个8年,绿巨能是否会不负期望,成长为回收领域的独角兽?让我们拭目以待!
财经视野
经济动态
新闻排行